您好,欢迎来到邵东市职业中专学校!

教育科研

Education Research

邮箱:info@www.com

电话:0730-2120027

传真:0730-2120027

办公地址:邵东市职业中专学校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科研 > 教研成果

中华传统美德教育与中学生德育教育

来源:日期:2023-11-04浏览:139

  我国有五千多年文明史,与之相应的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道德传统。它的精华,不仅在几千年的历史中光辉灿烂,在当代也已经和正在受到世界范围内日益众多的国家和人民的重视。
 中华传统美德渗透在德育的内容中。如在爱集体、关心他人基础上升华起来的爱国主义精神,树雄心、立大志的理想观念,勤劳俭朴、热爱劳动、遵纪守法的优良品德……无不闪耀着中华传统美德的光辉。我们经常跟学生讲述“学雷锋”,雷锋精神其实也体现着美德的光辉。如雷锋的热爱祖国、人民,体现了“忠”,他的关心他人、为人民服务就体现了“仁”,他的勤奋好学、苦练技术,就体现了“勤”……学雷锋,要提炼精神,要追根溯源,这个“源”,就是中华传统美德。
  一、真、善、美——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目标
 中华传统美德教育要求在教育实践中把教育目标(善)与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性(真)高度统一起来,反映了教育研究从传统知识论向审美和文化论提升、从科学主义和技术主义向人文主义和心灵主义的转化。中华传统美德教育通过对学校环境中可利用因素的全方位设计,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形成积极的审美情趣和完美心理品质,达到学生完善自我、实现自我的目的。
 二、以人为本——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原则
  中华传统美德教育作为一门课程,必须进行有意识、有预期的教育设计。在设计时应注重剔除消极因素、追求正面隐性效果,防止负面隐性效果。学校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开发与实施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1、系统性原则。中华传统美德教育要使学校环境中的各种教育因素对学生心理整体、协调地发生作用,不应仅仅零星地挖掘和研究单一因素或某几个因素,并夸大其作用。学校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目标要和新课程中的“以德为本”的目标相一致。
  2、适应性原则。对于学生来说,中华传统美德教育要考虑其心理特征,适应其心理发展需要,而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要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和性格特点因人施教。
  3、主体性原则。中华传统美德教育体现了“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理念,要求充分调动学生的潜力,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环境育人中的能动性和主动性,把主体性教育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全过程,使学生的主体性达到最饱满程度。
  4、情感性原则。情感智力往往决定着每个学生的心理愉悦性。新课程标准十分重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这有助于激发学生的非认知因素,有助于形成和促进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有助于加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理解和沟通。有了这种交流、理解与沟通,学生往往会在无形中去学习他人的审美思维方式、情感体验方式及对事物的态度和价值取向,比较容易形成符合社会需要的美德。
  三、注重建设——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途径
  我们探讨的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是一种通过建立审美化的教育活动而存在于全部教育过程中的大美育。
  1、着手——在校园自然环境上
 陶行知先生说过:“学校生活是社会生活的起点。远处着眼,近处着手,改造社会环境要从改造学校环境做起”。因此,校园环境建设,应该利用一切自然、人文景观,营造德育和审美教育的氛围,体现一定的文化品位,使学生感到学校就是自己的家,从而充分发挥环境育人的作用。如利用学校的墙面、走廊、楼梯等空间,布置一些令人奋发向上的环境用语、名言警句和古代现代诗文。
 “学生的生活空间有多宽广,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途径就有多宽阔”。新课程改革“以德为本”、“德育领先”和加强审美情操教育的理念应该融于整个教育体系,存在于诸育、诸学科的内容与形式的一切方面、一切环节。学校教育中应该处处包含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内容,使学生的爱心、同情心、自尊心、友谊感、责任感和美感和谐统一发展,成长为有健全个性的真善美活人。
 一堂好课的标准不只是教师教得多么精彩、学生学到了多少知识,而必须从多元化的角度、从全面素质培养的角度来进行评判。教师是用自己的心去爱抚学生的心、与学生进行生命间的交流,还是像个执法官、永远以冰冷的外壳去碰撞学生柔嫩的心灵,将对学生树立美好品德和培养审美能力带来不可低估的影响。因此,课堂上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应包含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意义和价值。教师应有意识地提醒自己在课堂上对学生要多激励、多表扬,少批评、少否定,要注意教育机会的平等和公平,承认差异,善待差异,切实遵守因材施教等教育原则。
 2、渲染——在学校文化环境上
 在中华传统美德教育中,影响学生成长最直接、最具体的因素是校风和班风。良好的校风时时在潜移默化地引导着学生的心理成长。一所学校,有了良好的校风,就能有组织地教育、感染师生,使优良的风气成为群体规范,深入人心。同时,人的心理活动定势规律表明,在良好风气的熏陶下,校风所倡导的精神、态度和作风会成为每个师生的自觉行动。班风是班级的灵魂,更加直接影响着班中的每一个成员。研究表明:一个培育起民主型班风的班级,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相互信任、关系和谐,学生学习积极性高,自信心、自尊感强;而在形成了专制型班风的班级中,师生之间相互不信任,许多学生烦闷、恐惧、厌学。注重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就要通过强化集体荣誉感、培养学生爱学校、爱师长、爱他人;帮助学生培养“我学习(工作)着,所以我快乐”、“快乐是我的美德”等优良品质;协调好生生关系、师生关系,让学生从小打下学会自主、学会合作、学会探究,学会学习,学会生存的坚实基础。
 3、加强——在授课的组织方式中
 不同的学科,教学内容和要求不同,其授课方式也应各具特色。如体育课在室外进行,且多以活动为主;音乐、美术课则有专用教室,组织形式更为活泼;自然、科学课则有实验课,不但配备有仪器、设备,而且要求人人动手操作等等。结合这些学科独特的授课方式,如果巧妙地辅之以适当的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训练,则会使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在“润物细无声”中悄然实施。像在体育课的户外活动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竞争意识、自我保护的技能以及进行意志品质锻炼;在音乐、美术课中启发学生学会欣赏他人、学会人际间的相互支持与鼓励;在自然、科学课上不仅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相互配合的能力,而且让学生在观察中锻炼细心和耐心、在物品的准备和整理中养成爱整洁和有条理的好习惯。总之,只要教师善于创新,就会在教学活动中同时达到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目的。  
  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历代流传下来的,有益于后代的优秀道德遗产,它包含了优秀的民族品质、优良的民族精神、崇高的民族气节、高尚的民族情感、良好的民族礼仪等方面。它标志着中华民族的“形”与“魂”。它也是我国人民两千多年来处理人际关系、人与社会关系和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践的结晶。加强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宗旨就是为了在新的形势下,继承、弘扬、提高和发展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不断培养和强化青少年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意识,用正确的思想武装青年一代,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努力造就一代社会主义新人。